紅外這種“看不見的光線”自19世紀初發現以來發展異常迅速🧺,如今小至生命科學,大至宇宙起源,重至國防安全,廣至民生市場都離不開紅外探測這一硬核技術。但是傳統光電探測結構通常難以區分器件中混雜在一起的噪聲暗電流和信號光電流🙋♀️,因此很難做到對噪聲的定點消除,特別當溫度從低溫向室溫🙏,波段從可見向紅外拓展時⭕️,器件噪聲暗電流呈指數級增長。
沐鸣周鵬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沐鸣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胡偉達研究員最近在新型光電探測器的研究中取得了開創性進展,研究成果以“範德瓦爾斯單極勢壘光電探測器(Unipolar barrier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為題於北京時間2021年05月2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雜誌上(DOI*️⃣:10.1038/s41928-021-00586-w)。
該工作源頭創新地提出了單極勢壘光電探測結構,巧妙地構建了一種天然屏障🦸🏼♀️,只阻擋“有害的”噪聲暗電流成分,“有益的”信號光電流可以暢通無阻,因而可以在不削弱光響應的情況下有效抑製暗電流,提高探測器信噪比。該單級勢壘型結構的獨特優勢是新型紅外光電探測的命脈技術,例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技術集成主任羅布赫斯特曾說:“單級勢壘技術可對下一代紅外系統產生廣泛積極影響🪳。這種突破性技術可以促進大面陣研發,並減少製冷的運營維護成本”♙。據悉F-35戰鬥機中將使用單級勢壘結構的紅外光電探測器替換以往的傳統技術。
然而這種單級勢壘型結構目前在國內研究中仍屬空白領域,主要因為其對材料能帶和晶格匹配的要求極其苛刻,即使國際公司也僅僅實現了77-120K低溫工作🐲。近日,周鵬和胡偉達團隊獨辟蹊徑,開創性地構築了範德瓦爾斯單極勢壘探測器,解決了傳統外延薄膜材料中能帶和晶格失配的技術瓶頸。特別是空穴/勢壘/空穴結構在中波紅外室溫顯示出優異的黑體探測率2.3×1010cmHz1/2W-1。這意味著該工作實現了範德瓦爾斯單極勢壘光電探測器跨入紅外實用領域的關鍵突破。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應急重點項目及上海市集成電路重點專項等項目的資助和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